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部署,聚焦减负赋能提质增效,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不断加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助力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一是不断强化数据共享,为精准救助赋能。着力破除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与公安、人社、税务等24个部门的51类数据共享,为精准救助打牢数据基础。推进自治区核对平台升级改造,与山西省在全国第一批完成跨省自动化核对联调测试,实现部省联网核对数字化、自动化。截至3月底,全区民政部门依托“大数据+铁脚板”,将符合条件的3.11万名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及时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3.13万人,有效提高救助精准性。
二是全面推广“内蒙古救助通”,为温暖救助提质。截至3月底,“内蒙古救助通”注册人数达到148.5万人,电子授权144.7万人,推动实现社会救助“掌上办、指尖办”。救助对象领取电子救助卡18.7万人次,凭卡实现救助信息互认互通,申办其他关联业务无需再到民政部门开具纸质证明。为困难群众发放弱有所扶“幸福清单”,涵盖民政各类救助政策和24项惠民资金,用“民生账本”让惠民政策更加可感可及、有形有效。
三是持续开展动态监测预警,为及时救助增效。建成内蒙古自治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完善数据录入、监测预警、核查处置、转办推送等核心功能,围绕家庭结构、人口状态、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刚性支出、救助情况变化等6个维度,累计配置监测预警模型25个,打造“一门入库、动态监测,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帮扶、结果反馈”工作闭环。2024年7月平台上线以来,全区精准处置预警信息4.77万条,将符合条件的1747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范围,对收入、财产变化的1167名低保对象及时调整救助金额,将7359名不再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退出救助范围,低收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作用初步显现。